當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有了生命和意識,他們是否和我們一樣有著回家的期待?最近,一則網(wǎng)絡短劇《逃出大英博物館》給出了答案。該劇以擬人手法,講述一盞從大英博物館出逃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,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國媒體人,隨后共同踏上歸家之路的故事。短劇雖短,卻暗藏一條深厚文化底蘊的主脈絡,打開千百年文化對話的“窗口”,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,更讓文化保護傳承與追索烙印心坎里,每一幀鏡頭無不是中華傳統(tǒng)優(yōu)秀文化文明的再現(xiàn)與展示,無不凝萃著中國人深沉的家國情懷。
知其所來,明其所往。觸碰那些流落在海外的文物足跡,就不得不提及那個黑暗落后、積貧積弱的舊中國,飽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殖民,任人宰割、水深火熱、文明罹難,文物流失正是那個特定舊時代的印證。時光冉冉、斗轉星移,頑強不屈、百折不撓、永不言敗的中華民族、中國人民,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過了革命、建設、改革等艱苦卓絕的偉大歲月,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新時代。思接千載的設想,聆聽文物的心聲,何嘗不是呼喚我們內心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,正如短劇傳遞的主題思想“愿山河無恙,家國永安”。
杯杯盞盞念故鄉(xiāng),相碰低吟訴衷腸。賦予文物以生命,想必他們的思念之情、歸家之心,必然也會有“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”,不由自主滋生“雖身在萬里,仍不墜,愛國之心”潸然之感。那正是流淌在中國人血脈里千年不變“落葉歸根”“一個人都不能少”的精神基因,那文物何嘗不是“流落在外的游子”,那時因家國破碎而被迫背井離鄉(xiāng),此時盛世如斯令“游子”眷戀神往。文物是一個民族文化文明的沉淀,何嘗不是一個國家歷史變遷的記載?
為何常懷淚水,是因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。那深沉的愛,正是不用證明、無需提醒的家國情懷。文物“醒來”的第一念頭,“家人,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,我迷路了”。一句“迷路了”,喚起那段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,無不鞭策和激勵著每一個人,唯有奮斗不息、昂揚進取,才能守護華夏神州每一寸土地、每一棵花草樹木、每一處山川河流,讓歲月靜好、繁華錦繡永駐,不讓每一個人、每一件物品淪為“流落在外的游子”。
“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”,有人用這句話評價這部短劇創(chuàng)造的意義。我們沒有選擇時代的權力,但我們生逢偉大新時代,那些先輩先烈替我們經歷了過去、填平了坎坷、鋪就了道路,讓我們與這個美好時代“不期而遇”,每一幀都是“人間值得”。凝萃在文物身上的厚重和歷史,是我們無法體驗又不能忘記的過去,而這正是我們靈魂和精神源頭活水,我們之所以淚目,也正是身為中國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,還有一代代中國人為之舍命前行、奮不顧身的民族復興之夢。
(段官敬)
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120330032
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5120170002
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出版許可證 (署)網(wǎng)出證(桂)字第020號
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:(桂)字第0230號
網(wǎng)警備案號:45010302000253
桂ICP備11003557 南寧新聞網(wǎng)版權所有
舉報電話:0771—5530647 郵箱:mail@nnnews.net
登錄南寧云賬號
登錄
還沒賬號?立即注冊
點擊頭像快速登錄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