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月餅這種中秋節(jié)日食物,很多有關(guān)中秋、月亮的音樂也構(gòu)成了我們的中秋記憶。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用揚琴奏響“中國記憶”的比利時作曲家左漢。
在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舉行的天涯共此時·暨“江南絲韻”中秋音樂會上,比利時鋼琴家、作曲家左漢演奏了原創(chuàng)揚琴組曲《嫦娥》。
記者:這次您是全程背譜,這個對你挑戰(zhàn)大嗎?
比利時作曲家 左漢:有點難,一邊看樂譜,一邊彈琴,我覺得有點難。
左漢的原創(chuàng)作品《嫦娥》融合了古典交響樂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的揚琴,將“嫦娥奔月”的故事娓娓道來。
清韻江南絲竹樂團揚琴演奏員 任麗子:技術(shù)方面,技巧方面,它就是一個輪音。他現(xiàn)在能保持這么密的頻率,其實是花了很多時間、下很多功夫去練習的,輪音至少要練個三年,才能把手速練出來,至少的。確實第一次見到外國人彈中國的揚琴。
去年中秋節(jié),他還在安特衛(wèi)普奧古斯丁音樂中心舉行了“中國記憶”中秋主題音樂會,將自己珍藏的中國記憶寫成了美妙的音符,還把自己對中國詩詞文化的理解注入音樂作品中。
比利時作曲家 左漢:音樂會之后,其實有很多人,他們上了舞臺,他們想去看一下,因為揚琴其實音色很美。當然,也有些人問了,這首歌歌詞從哪來的,特別是如果這里有人對歷史感興趣,他們也要問這個問題。
左漢說,“中國記憶”音樂會的靈感源自他在中國青島的美好時光。
2005年他初來青島,這一待就是4年。2007年開始在青島大學、青島科技大學教授室內(nèi)樂和西方音樂史,并作為當時青島唯一的專業(yè)管風琴演奏家,與青島大劇院合作。
比利時作曲家 左漢:想念中國的氣氛,我們原來住青島,然后夏天的時候(晚上)在青島吃燒烤喝啤酒。青島的一個特點,是吃,他們叫蛤蜊。在比利時那是不可能的,如果在這里,如果是晚上的時候,十點鐘沒有人。這個氣氛只有在中國有。
2009年,結(jié)束四年的中國生活,左漢千里迢迢背著一架揚琴回到了比利時。也是從那時起,他萌生了以揚琴為主奏樂器、創(chuàng)作“中國記憶”組曲的想法。
記者:回到比利時之后才開始練的(揚琴)?
比利時作曲家 左漢:在比利時的時候,其實有幾年沒練好,因為我那時候也沒有老師,所以我要自己排練。
左漢這一練就是十多年,這架揚琴也一直陪伴在他左右。
比利時作曲家 左漢:現(xiàn)在因為我會彈它(揚琴),其實沒有一天我不彈它,(不彈)會很難受的。如果我在比利時的時候,如果我沒有揚琴,那不行的。
左漢的妻子來自武漢,他也因此愛上了這個“第二故鄉(xiāng)”。
比利時作曲家 左漢:我們在中國的時候,我覺得我在家就是像回家的感覺。
正是這份對中國如故鄉(xiāng)一般的獨家“記憶”,讓左漢創(chuàng)作出了《嫦娥》,他想讓更多西方人像了解花木蘭一樣了解嫦娥、了解中秋。他相信,不管需要多久,這份獨家的“中國記憶”可以變成“世界記憶”。
信息網(wǎng)絡(luò)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120330032
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:45120170002
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出版許可證 (署)網(wǎng)出證(桂)字第020號
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編號:(桂)字第0230號
網(wǎng)警備案號:45010302000253
桂ICP備11003557 南寧新聞網(wǎng)版權(quán)所有
舉報電話:0771—5530647 郵箱:mail@nnnews.net
登錄南寧云賬號
登錄
還沒賬號?立即注冊
點擊頭像快速登錄
請輸入驗證碼